第三届政治学专业建设论坛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调研座谈会成功举办
2025-05-22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2025年5月10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办第三届政治学专业建设论坛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调研座谈会。来自全国27所高校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的院长和教学院长,围绕中国政治学教育教学教材现状、人才培养模式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路径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开幕式与特别环节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汪仕凯主持调研座谈会的开幕式。在致辞环节,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院长佟德志指出政治学教育应当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加快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苏长和指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教材转化、国际国内传播等几个环节,为中国作为世界政治大国提升政治软实力。在特别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张骥介绍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研融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国务学院立足学科发展经验,回应政治学科人才培养的现实改革需求进行本研融通创新,,将自主知识体系融合本研融通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转变、系统性革新的一个重要牵引。
第一场研讨会座谈
第一场研讨座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张骥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指出当前政治学科存在中文教材内容滞后、质量参差不齐、外国教材文化错位的问题,亟需发挥自主思考能力、集中力量解决学科教材、课程建设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郭树勇围绕师资力量建设与学生发展等议题,比较了本院系教育工作的优势劣势,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朱正威强调政治学科理论发展与人才培养要面对真正的中国场景,积极发挥实践环节在教学情境中的作用。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方盛举介绍了云南大学打通本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重点建设人类共同体、南亚国际关系、东南亚国际关系三个专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鞠海龙围绕培养国际化新人才介绍了暨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指出目前政治学教学中存在只讲结果、忽略逻辑和推导的问题。
第二场研讨会座谈
第二场研讨座谈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周凌一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敏洁提出应将课程思政融入外语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张毅认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拥抱智能技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巍指出当前本学院政治学科建设存在院系之间的壁垒阻碍资源互通、新建专业与既有专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应当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入手等方面着手突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周义程提出政治学受到其它相关学科冲击,人才队伍危机初现,在此背景下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应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赵长峰关注学生就学体验与长期发展问题,认为教学方法应当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衡量标准,不应过度追求教学竞赛奖项。
第三场研讨会座谈
第三场研讨座谈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方盛举主持。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丁忠毅强调学科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基础课程建设提高人才质量。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郭道久介绍了本院特色项目“非通用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专注培养具有外语专长、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南开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化双学位人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容志从武汉大学政治学科建系的历史渊源出发,系统介绍了政治学科发展的脉络与“厚基础、厚理论”的学院特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归泳涛认为要关注本院系学生的招生与未来发展,院系与国外高校建设多个优质交换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成长土壤。
第四场研讨会座谈
第四场研讨座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院长佟德志强调了教材编写工作中的表述勘误问题,提出公共行政学教材缺少马工程教材以及本土新近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做到融合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实践建设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朱永彪介绍了兰州大学政治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历程以及未来学院重点着力突破的发展方向。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钟振明立足教学实践,提出应当将标准化教材与优质参考书相结合,以最大化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昌明强调本校政治学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坚持与其他学科联合建设双学位的传统,指出了学科教材编写更新缓慢、学理性弱等现实挑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陈肖生以政治学科一级学科建制改革为出发点,探讨了在一个学科对应两个实体学院的制度环境中如何建设交叉学科、实现合作发展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第五场研讨会座谈
第五场研讨座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巍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果佳系统介绍了本院系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从课程、交流、实践等多维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跨学科、创新性、研究型卓越管理人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院长马雪松指出政治学人才培养应当依据现实情况调整人才培养规则、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提升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需求的契合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黄琪轩强调政治学科的教材使用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及时更正老旧教材中的错误。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王秋彬指出学校政治学科存在多个实体院系,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共享壁垒、交流合作障碍等困难,同时强调思政教育应当以理服人、以德育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德国提出政治学科评估内部竞争、人事制度改革一刀切、教材编写困难等问题,各高校应当积极交流合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张杰介绍了院系所开设的“卓越外交人创新实验班”,以“复语+外交”为特色扩大专业招生规模,指出教学型高校存在教学压力大、资源投入有限、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为解决。
闭幕式与总结发言
调研座谈会的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周凌一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院长苏长和作总结发言。他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之问是全世界高校都面临的经典问题,而今天的研讨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自主知识体系融化到教育教学教材改革,就是要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来回应回答这个教育根本之问,回应新时代国家与人民的深切需求,推动中国政治学高质量发展。